亚洲精品影院一区二区-亚洲精品永久一区-亚洲精品中文一区不卡-亚洲精品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久-国产亚洲精品aaa大片-国产亚洲精品成人a在线

您好,歡迎光臨電子應用網![登錄] [免費注冊] 返回首頁 | | 網站地圖 | 反饋 | 收藏
在應用中實踐
在實踐中成長
  • 應用
  • 專題
  • 產品
  • 新聞
  • 展會
  • 活動
  • 招聘
當前位置:電子應用網 > 新聞中心 > 正文

國產IGBT萌芽 新能源汽車是“優渥土壤”

2018年01月30日11:11:03 本網站 我要評論(2)字號:T | T | T

是能源轉換與傳輸的核心器件,采用進行功率變換,能夠提高用電效率和質量,具有高效節能和綠色環保的特點。目前,傳統市場已經被歐美、日本國際巨頭占據,而新能源汽車的出現,對國產IGBT的崛起具有特殊的意義。

  有數據顯示,2016年全球電動車銷量達到200萬輛,共消耗了大約9億美元的IGBT管,平均每輛車大約消耗450美元,是電動車里除電池外較昂貴的部件。其中,混合動力和PHEV大約77萬輛,每輛車需要大約300美元的IGBT,純電動車大約123萬輛,平均每輛車使用540美元的IGBT,而大功率的純電公交車用的IGBT可能超過1000美元。

blob.png

  杭州士蘭微電子器件產品產品線總經理張科鋒

  杭州士蘭微電子器件產品產品線總經理張科鋒認為,新能源汽車的出現和快速發展,給了國內相關企業與國際車企同臺競爭的機會,而且因為中國政府的特別支持,在某些政策和資源方面,國內車企更具競爭優勢,新的政策規定2018年起本地品牌的新能源汽車出貨比重需達到兩位數,且要求逐年增長,這就給國產IGBT創造了非常好的機遇。

blob.png

  華虹宏力集成一部研發總監楊繼業

  華虹宏力集成一部研發總監楊繼業同樣認為,新能源汽車既是節能環保的迫切需求,也是我國汽車產業轉型升級的一個突破口。IGBT作為新能源汽車動力、電源系統中的核心器件,將隨之迎來絕佳的發展機遇。第三方調研機構數據顯示,純電動汽車(EV)半導體元器件用量達到673美元,相較傳統汽車半導體用量的297美元增加了127%,其中大部分新增用量是功率器件。

  據楊繼業介紹,國務院在發布的《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》中提出,至2020年,我國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年生產能力將達200萬輛,等效為8英寸IGBT年需求100萬片。受惠于新能源汽車及其配套設施發展,預計到2020年,中國IGBT銷售額將達近200億元。可見,新能源汽車帶給國產IGBT的發展機遇不言而喻。不過,目前國產IGBT產業鏈的搭建還不夠完善,與國際巨頭的技術差距仍較大。

  楊繼業告訴記者,我國功率半導體與國外IDM廠商相比在設備投入上還有待加強,在器件設計、工藝技術方面仍有差距,供應鏈也不夠完善。究其原因,一是作為后進者,國內IGBT缺乏時間考驗來建立品牌效應;二是IGBT國產化的進程開始得相對較晚,而且當時,市場應用前景還不太明朗,終端應用方案商對于推動IGBT技術國產化的意愿并不強,一直以來就只有少數幾家國外老牌的專業IGBT廠商占據著這一市場。從制造水平來看,華虹宏力場截止型IGBT(Field Stop,FS IGBT)技術參數可比肩國際領先企業,但想要全面提升國產IGBT實力,還需要上下游產業鏈企業的全面參與和共同努力。

  “國內IGBT在設備、材料、芯片設計和制造上與國際大廠仍有一定的差距,國產IGBT芯片的主要工藝設備、襯底片都還要從國外采購,特別是在大功率模塊封裝方面,在產品的功率密度、散熱性能、長期可靠性以及模塊設計創新方面,技術差距仍然較大。不過,在后道封測環節,因國內封測廠有給國際大廠代工的經驗,后道技術差距正逐漸縮小。”有受訪人表示。

  記者獲悉,IGBT產品較具競爭力的生產線是8英寸和12英寸,目前國際較為領先的是英飛凌,已在12英寸生產線量產IGBT產品; 目前國內8寸線實現IGBT產品量產的是株洲中車和上海華虹宏力,而士蘭微電子在剛剛建成的8英寸生產線上投資上億元,購買了IGBT產品工藝專業研發的高能離子注入設備,激光退火設備和薄片Taiko設備,預計在未來的3-5年內,會大力發展和提高IGBT產品的設計和工藝研發水平。

  2017年12月18日,杭州士蘭微電子與廈門半導體投資集團簽署投資合作協議,擬在廈門市海滄區建設兩條以MEMS、功率器件為主要產品的12英寸集成電路制造生產線,預計在2-3年內建成投產,這將促進IGBT產品工藝和技術的不斷提升。

  除了技術差距,IGBT核心專利和高端人才也幾乎被英飛凌、三菱等國際廠商絕對壟斷。張科鋒表示,IGBT產品的高端工藝研發和高端產品設計人員非常少,國內已量產的芯片廠家,其技術研發人員都是通過多年的試驗摸索、不斷學習總結成長起來的。要改善高端人才缺乏的現狀有兩點:一是從高校和IGBT的企業出發,多投入和培養相關人員,要能耐得住磨練;還有一條捷徑,是利用高薪或利好政策引進國際巨頭的高端技術人才,或引進和收購他們的企業團隊。對于技術專利,一方面要依托自身的工藝生產設備,根據應用實踐的要求,有一些工藝和設計技術的創新;另一方面是購買國外IGBT設計和制造技術的專利,但這個很難且費用昂貴。

  在記者看來,國產IGBT發展起步晚、終端推動乏力、人才缺乏以及品牌效應淡薄等共同導致了國內與國際廠商的差距。不過近幾年,隨著利好政策的推動和新能源汽車、高鐵、風力發電等新興應用市場的崛起,國產IGBT即將得到快速發展的“春天”已經到來。

網友評論:已有2條評論 點擊查看
登錄 (請登錄發言,并遵守相關規定)
如果您對新聞頻道有任何意見或建議,請到交流平臺反饋。【反饋意見】
關于我們 | 聯系我們 | 本站動態 | 廣告服務 | 歡迎投稿 | 友情鏈接 | 法律聲明
Copyright (c) 2008-2025 01ea.com.All rights reserved.
電子應用網 京ICP備12009123號-2 京公網安備110105003345號